为生而教、为业而学
    高扬创新精神  再谱德育新篇
  • 点击量:1501
高扬创新精神  再谱德育新篇

 教育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,也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。发扬创新精神,切实做好新时期师生政治思想工作,是全面完成学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。 我校是乐山市级第二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,是四川省劳务培训基地,景德镇陶瓷学院夹江函授站。自创办至今,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特别是1995年晋升国家级重点以来,我校以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以深化改革为动力,突出政治思想工作,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。德育工作有声有色,卓有成效:历年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为100%,优秀率达80%以上,犯罪率为0。学校多次获得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、“乐山市文明卫生单位”、 “夹江县红旗团委”等奖励。培养了代鸿彬、罗建英等一批乐山市优秀青年教师、骨干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和乐山市政府办公室卫东、百万富翁陈小红等优秀毕业生,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。 回顾我校的德育工作,可谓充满酸甜苦辣,其中成功的经验用两个字可以概括,就是——创新。

一、更新教育思想,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思想,树立符合教育本质规律的新型教育观、发展观和质量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。我校以此作为创新学校德育工作,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第一战,现已取得初步成效。

1、加强学习,树立现代育人观,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。我校长期坚持教职工学习制度,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和教育理论学习。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有关法律法规,深刻领会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,增强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意识,提高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,树立“以人为本”的现代教育观和发展观。   近几年来,我校每周通过教职工例会或教研组研讨的形式组织学习,坚持不懈。并启动“三个一”工程。即要求全体教师每期读好一本教育专著,上好一堂优质课,写好一篇教研论文。动真格,来硬的,加大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力度。对教师上课迟到、吸烟、打手机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不良行为严格处理,予以罚款并全校公开通报批评。通过一系列措施,树立了良好的师表形象。

2、党政工团共建,打造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。学校党总支、行政、工会、团委都非常重视德育工作,齐抓共管,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。 一是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,由校长任组长,副校长和各部门负责人任成员。并聘请焉城派出所所长任学校法制副校长。 二是建立以班主任为骨干,全体教师参与的德育主力。班主任都由年富力强,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。他们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。 三是加强学生会、团委会的建设。这支队伍在学生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我们在每个班每天设一个值日生,负责每天每个学生仪容仪表、清洁卫生的督促检查,同时负责早上下午迎送师生,还在全校学生会中设置校风纠察队,对全校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督查规范。我校还特别重视加强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,配合工作。这几方面的力量互相支持,互相补充,防治结合,形成了全方位实施德育工作的格局。

二、创新德育制度,科研兴“德” 创新德育制度,根据时代特点,不断丰富和完善制度体系,才会更大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新机会、新空间。我校对此常抓不懈,每期都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,探索新时期学生思想动态和变化规律,适时制定各项切实可行的制度。依托科研,提高学校整体德育水平。 我校德育制度创新的方向是:树立“以人为本”的育人思想,实现由经验制度向科学制度的转变。主要体现在“三个关注”:

1、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,实行德育开放制。当今社会信息变化频繁化,社会生活结构多重化,文化背景多样化,给学生认识社会提供了多维空间。为此,我校实施开放的德育策略,以满足学生多样丰富的发展需求。主要做法有:晚在处习时间全面开放图书馆、微机房和棋乐室,并特别安排教师进行管理指导。这种转变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。如:以前有学生在休息时间,甚至是上课时间找种种借口出校上网,个别学生甚至翻爬围墙出校上网。现在开放微机室,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上网,既满足了学生吸收新文化的需要,又使网络文明和健康教育这一现代德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得以落实。这种效果是大会小会讲道理的效果不能比拟的。德育开放制还体现在“请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上。“请进来”包括:请公安干警上法制课;请家长召开家长会,配合教育;请优秀毕业生回校演讲,抒创业豪情等等。“走出去”包括:到德育基地千佛岩开展主题活动;到成都、眉山、九0九、汽修厂等实习基地参加实习。

2、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需要,实行公开监督制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   一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监督。教务处每月进行一次学生民意测评,全体学生参与。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直接与教师的年终考核挂勾。 二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监督。教师在教学中如有不规范的行为,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务处或值周人员举报,教务处还每月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,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,并及时改进并予以公开。